观点 > 宜信观点
易纲:三句话谈未来主要任务
来源:Wind资讯 | 发布时间:2018-03-23 15:35:27 | 6709
扫一扫手机阅读
从2011年至今易纲分别就货币政策、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储备、金融改革等方面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发声。
任职16年后,周小川功成身退;在央行供职20年的易纲接棒,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第12任行长。
易纲长期以来坚持推动市场改革,市场人士分析称,他接替周小川担任新任行长后,将继续推进周小川所开启的改革。
在正式接棒前,易纲已经负责央行各项工作,主管货币政策、国际业务。
在此之前,易纲以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身份配合周小川,几乎参与了过去十余年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事件: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到推进并收官利率市场化,再到力促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
相差十岁的易纲与周小川,身上有着众多相似的标签:都拥有博士学位,被视作央行学者型官员的典型代表,著作颇多;拥有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和视野,因此,易纲的接任被市场视为中国金融改革将无缝延续的最佳注解。
三句话谈未来主要任务 根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对于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易纲19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推动金融改革和开放; 保持整个金融业的稳定。 另外根据证券时报报道,他还表示: “两会”结束后在海南召开的博鳌论坛会公布一些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政策和举措。 谈加息、房地产、比特币 此前在媒体的公开报道中,易纲还谈了是否跟随美联储的脚步加息,谈了对房地产、比特币的看法,具体梳理如下: ▲是否跟随美联储加息 根据第一财经报道,对于中国是否会跟随美联储的脚步加息,易纲在去年两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还得考虑国内需求为主,具体要看经济、物价等方面。 ▲关于房地产 根据经济日报报道,易纲2017年12月23日在“2017-2018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在房地产方面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把房地产调控做好。 易纲指出,过去靠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传统产业、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实际上已经相对饱和,新领域的投资大量涌现。 另据凤凰网消息,易纲认为,一旦房地产出现泡沫并破裂,很有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此外,高房价也容易对消费,投资和科技创新产生挤出效应。 ▲关于互联网金融 2018年1月,易纲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称,探索将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同业存单、绿色信贷业绩考核纳入MPA考核,优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对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调节。 ▲比特币 根据新浪报道,早在2013年底,易纲首谈比特币时表示,从人民银行角度,不可能承认比特币的合法性。但是,比特币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买卖行为,普通民众拥有参与的自由。易纲同时表示,比特币很有特点,具有启发性,个人会保持长期关注。 政策思路1月已披露 对于2018年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的挑战与政策思路,今年1月,易纲撰文指出: 一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当更注重经济的发展质量,而非一味地追求增长速度,已不再适宜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不能依靠货币信贷的“大水漫灌”来拉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创造条件。人民银行将按照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要求做好总量调控,根据调控需要和流动性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探索将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同业存单、绿色信贷业绩考核纳入MPA考核,优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对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调节。 三是适当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在控制好总量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可以在这些领域适当使用结构性工具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人民银行将落实好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的相关工作。 四是继续稳妥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和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
-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宜信研究院官方微信账号
- 微博账号: 宜信研究院
- 微信账号: ceresearch
一周热点
-
1
胡滨:智能金融发展的根源、困境和趋势
近日,针对智能金融发展的根源、困境和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发文论述。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第一方面,对于当前监管的态势,包括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监管的背景和态势的问题。第二方面,当前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遇到了如此的挑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存在的困境是什么?第三方面,如何解决?如何思考?未来的趋势如何?
-
2
孙国峰:发展监管科技构筑金融新生态
监管科技(RegTech)作为科技与金融监管全方位融合的产物,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当前,中国探索构建监管科技体系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亟待明确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发展监管科技要处理好五种关系,并提出多方共建金融新生态是中国发展监管科技的可行路径选择。
-
3
易纲: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尽快补齐监管的短板
3月24至26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于北京举行,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并演讲。
-
4
黄益平:金融监管不能守株待兔 要主动学习适应市场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浦山基金会第二届年会上表示,当前监管的有效性在下降。如果还是保持分业监管的做法,政策的协调出现很大的问题,相互之间不协调。监管部门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发展和监管的责任并重,有的时候两者之间自己打架,你不知道哪个被牺牲掉了。总之,现在的监管框架可能仍需要进一步改善。
-
5
易纲:三句话谈未来主要任务
从2011年至今易纲分别就货币政策、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储备、金融改革等方面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发声。
-
6
孙国峰:监管科技护航金融新生态
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的双剑合璧,终将有力地推动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颠覆性革新。全面强化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合规能力也成了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金融监管机构以开放的态度拥抱科技,也将助力自身迈向“智能监管”的更高阶段。
-
7
李扬:展望金融监管与发展新时代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新理念新监管新征程--2018年中国金融展望”上的发表演讲。
-
8
黄益平: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和对策
2月25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CFT50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出席并演讲。
-
9
李扬:未来三年要打一场管理金融风险的攻坚战!
1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高金)主办的2018高金新年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分享了他对于中国及全球金融趋势的看法。他称,全球经济的危机并未过去,而是进入了下半场,而中国经济则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
-
10
李爱君:不符合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就是伪创新
近日,在2018零壹财经新金融年会暨新金融思想汇上,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表示,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改变金融要素的基本搭配提供新的金融功能的过程。目的是形成新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